本词条缺少名片图,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,还能快速升级,赶紧来编辑吧!
黄面蜓,雄虫腹长55mm,后翅长46mm。下唇黄褐毛。
- 中文学名
- 黄面蜓
- 拉丁学名
- Aeschna ornithocephala Mclachlan
- 界
- 动物界
- 分布区域
- 湖南(湘北)、四川、西藏
中文名:黄面蜓
形态特征:上颚基、下唇深黄褐色。前、后唇基黄褐色。额黄褐色,额顶具1不甚清晰的“T”形褐色斑。翅胸肩条纹鲜黄色;侧板鲜黄色,第2、3条纹合并,形成宽褐带。翅透明;翅痣褐色,覆盖2-3室;臀三角三室;前后翅三角室2分隔;中室完整;臀套7室;肘室横脉,前翅5条,后翅4条;结前横脉,前翅18-19条,后翅13—14条。足基节、转节黄色,其余褐色。腹部黄褐色,具黑褐色斑,3-8节前端带状,末端黑斑向后逐节增宽;9、10节几乎完全黑褐色。上肛附器黄褐色,长约4mm,下肛附器约为上肛附器长的3/4。[1]
- 参考资料
-
- 1. 蜻蜓目数据库(二) .湖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网[引用日期2012-06-18]
词条标签: